Chinese Geography
课程编码:21A52021 学分:4.0 课程类别:专业课(必修课)
计划学时:64 其中讲课:64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推荐教材:赵济,《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参考书目:吕拉昌,《中国地理》,科学出版社,2015年。
韩渊丰,《中国区域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李振泉,《中国经济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伍光和,《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版社,2008年。
杜秀荣,《中国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
王静爱,《乡土地理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我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经济发展各个要素的特点、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它们的组合及产生的区域环境特征;明确我国的区域划分、各个区域的发展优势与不足,因地制宜的安排产业结构;认识人地关系对于区域开发、保护资源环境、改善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着重培养学生从综合性和区域性角度分析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区域发展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城市开发、经济管理和城乡规划等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能深入地认识我国的主要地理问题,全面理解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演进过程及其综合规律,掌握区域人地关系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运用讲解、讨论等方法结合学生课下阅读、思考,使学生在掌握中国地理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对中国各个区域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良好的区域空间的科学思维。
3、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区域地理的思维方式,将人地因素融为一体,独立地综合分析区域与城乡空间规划与管理中的区域问题以及区域环境特征。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区位与疆界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区位与疆界;理解影响我国地形的主要因素、线性构造带,掌握地表结构、地形轮廓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地形、地貌成因,应用我国自然条件分析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国地形的主要框架结构。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第二节 区位与疆界
第三节 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第二章 自然结构 建议学时:10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理解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土地资源的结构、水资源的结构及时空分布、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掌握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水资源的特点、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及其评价;分析我国的气候水热结构、土地资源结构、水资源结构、矿产资源结构与风景旅游资源结构的组合状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自然结构包括气候水热结构、土地资源结构、水资源结构、矿产资源结构以及风景旅游资源结构等的基本特征。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节 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第三节 水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第四节 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第五节 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与开发评价
第三章 海岸及海域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我国海域环境的变化;理解海域环境及其评价、海洋资源类型、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与海岛类型;掌握我国的海域环境、海洋资源及其评价、海岸与海岛;分析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应用分析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国的海域环境的特征、海洋资源的优势和不利。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海域环境
第二节 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第三节 海岸
第三节 海岛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建议学时: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中国的人口的基本特点、中国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跨流域调水、能源工业的发展与布局、钢铁工业与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综合交通运输网、旅游业发展与对策;掌握我国的人口及其问题、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水利及其开发建设、矿业开发与能源建设、工业建设与布局、交通建设和运输、邮电业、旅游业和城乡建设的现状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的人口的基本特点、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跨流域调水、中国工矿业的基本特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交通的整体布局。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
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第三节 水利及其开发建设
第四节 矿业开发与能源建设
第五节 工业建设与布局
第六节 交通建设和运输、邮电业
第七节 旅游业
第八节 城乡建设
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发展变化;理解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民族与宗教、区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掌握处在一定时空环境中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差异、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分析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创造和中国文化版图的雏形、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区域文化的空间差异及原因、民族与宗教、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 区域文化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理解我国的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中国农村生态破坏、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掌握我国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减灾对策、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要对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国的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主要环境问题成因、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建设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第七章 景观与区划 建议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景观的含义与区划的重要性;掌握我国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各类景观划分方案;分析我国自然、经济、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七大综合经济区的形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国的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方案。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研究简史
第二节 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第三节 行政区划
第四节 自然区划
第五节 经济区划
第六节 综合区划
第八章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建议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国土整治必要性与的意义;理解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掌握我国的国土整治问题及其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分析国土整治问题及其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应用国土整治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应的区域发展理论分析我国的国土整治问题及其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国土整治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
第九章 东北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本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理解其布局的主要特征;掌握其自然地理条件、钢铁工业、对外开放有边境贸易、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分析东北区的经济结构和布局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东北区布局的主要特征。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特征
第二节 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第十章 华北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华北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理解华北区的自然地理基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掌握华北区的地理概况、首都经济圈、水资源问题以及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分析首都经济圈的形成因素、京津冀地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华北区的自然地理基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地理概况
第二节 首都经济圈
第三节 水资源问题
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本区的地理概况;理解季风边缘与自然气候地带的南北更替、农牧交错地带与可持续发展;掌握晋陕内蒙古区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草原畜牧业基地的建设问题、土地退化问题以及各省区内部差异及发展方向;分析山地、高原与盆地交错分布、晋陕内蒙古与乌金三角、土地退化成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季风边缘与自然气候地带的南北更替、农牧交错地带与可持续发展。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地理概况
第二节能源重化工基地
第三节草原畜牧业基地
第四节土地退化问题
第五节省区内部差异及发展方向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长江中下游区的自然条件,理解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过度性的植被与土壤、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铁路运输网、沿海开发轴线;掌握长江中下游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建社与区域发展状况;分析长江中下游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工农业生产特征。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自然条件分析
第二节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第三节 生态环境建社与区域发展
第十三章 东南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东南区的资源特点;理解气候基本特征、闽粤琼三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分析及资源开;掌握东南区的资源、环境特点及闽粤琼三省的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分别介绍香港、澳门与台湾的自然、经济、社会与文化特点;分析东南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澳门经济迅速发展的独特优势、台湾经济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东南区的资源、环境特点及闽粤琼三省的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资源、环境特点与评价
第二节 闽粤琼三省的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香港、澳门和台湾
第十四章 西北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西北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理解西北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与景观特征;掌握西北区的地貌类型、气候、水文基本特征、绿洲农业分布、畜牧业、石油工业与交通业的发展;分析绿洲农业、畜牧业、工业与交通业的发展状况、大陆性山地垂直带谱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西北区的地貌类型、气候与水文基本特征、绿洲农业分布、畜牧业、石油工业。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第二节 气候、水系、植被景观
第三节 绿洲农业与畜牧业
第四节 工业与交通
第十五章 西南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本区的地貌特征、土壤地理;理解西南区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掌握西南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如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等;分析气候基本特征、河流水系、植被类型以及冶金工业和电力工业、交通运输的发展的概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西南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
第二节 产业构成和布局特点
第十六章 青藏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青藏区的自然环境的特点;理解青藏区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高寒干旱气候的成因,掌握青藏区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介绍其高寒干旱气候、河流与湖泊、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等自然特征和畜牧业、种植业、工业与交通的发展;分析青藏区的高寒干旱气候的成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青藏区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地壳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 自然特色
第三节 畜牧业与种植业
第四节 工业与交通
撰稿人:周保华 审核人:解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