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uctural Geology
课程编码:21A42023 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计划学时:40 其中讲课:40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推荐教材:曾佐勋主编,构造地质学(第三版),2011年。
参考书目:B.E.Hobbs et al.,构造地质学纲要,1976年。
G.H.Davis,区域和岩石构造地质学,1984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已学习过的地质学基础等课程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质专业理论素养,进一步加深对地质构造、地质现象的理解和把握,并进而为学生从事地学教学、研究和进入研究生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熟悉典型地质构造现象和过程,掌握构造地质现象和过程的发展演化规律,培养构造解析和综合的技能,进而运用构造地质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构造地质方面的问题。
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
2、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学生课下阅读、思考,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褶皱、断层、节理、断层等基本现象和基本构造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理解构造研究中应力分析的相关知识,了解岩石力学的相关知识;
3、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所学构造地质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常见的一些构造现象和过程的技能。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
第一章 绪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构造地质学的概念,构造的尺度和层次、构造观、构造分析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构造观、构造分析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绪论
第二章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 建议学时:10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面状构造和现状构造的产状、沉积岩的原生构造、软沉积变形;掌握水平和倾斜岩层、重点掌握不整合的特征及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不整合的特征及研究意义,难点是线状构造的产状、“V”字形法则。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的产状
第二节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第三节软沉积变形
第四节水平和倾斜岩层
第五节不整合的特征及研究意义
第六节地质图的分析及判读
第三章 应力基础分析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引起岩石变形的力学基础知识,理解应力分析的方法,应变的概念、特征及测度,掌握岩石应变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岩石的变形行为,难点是莫尔圆、应力场及应变椭球体。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应力分析
第二节应变
第三节岩石变形行为
第四章 面理和线理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面理的类型及研究意义,掌握面理的形成机制;理解线理的运动轴和应变轴,掌握小型线理和大型线理的特征及构造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线理的构造特征,难点是线理的应变分析。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面理
第二节线理
第五章 褶皱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褶皱的基本分类及描述,掌握褶皱分析的方法,理解几种典型的组合褶皱;立交褶皱的成因,掌握纵弯褶皱作用的特征及构造分析,了解其它的褶皱作用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褶皱的描述及分析,难点是纵弯褶皱作用的应变分析。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褶皱几何学
第二节褶皱成因分析
第六章 节理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节理的概念及分类;了解雁列节理的特征及成因;重点掌握节理充填机制;理解区域性节理的形成机理和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岩石的变形行为,难点是莫尔圆、应力场及应变椭球体。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分类
第二节雁列节理
第三节节理充填机制
第四节区域性节理
第七章 断层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引起岩石变形的力学基础知识,理解应力分析的方法,应变的概念、特征及测度,掌握岩石应变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断层的形成机制及识别,伸展构造及逆冲推覆构造;难点是逆冲推覆构造、走滑断层及韧性剪切带。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断层概论
第二节伸展构造及重力滑动构造
第三节逆冲推覆构造
第四节走滑断层
第五节韧性剪切带
撰稿人:付守会 审核人:桑国庆